英國 倫敦 設計博物館 The Design Museum 及California Designing Freedom展

The design museum是位於Kensington的設計博物館(以下簡稱tDM),
自1989創立,著重的主題在於當代設計(contemporary design),形式不拘,
從建築、時尚、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等等都包含,層面非常廣。

=====基本資訊=====
館名:The Design Museum(網站
地址:224-238 Kensington High Street London W8 6AG
營業時間:每天10:00 – 18:00,最後入場時間17:00。(每個月的第一個週五會延長開到20:00,入場時間19:00)
票價:館內是免費的,常設展也是免費的,特展則有有不同的票價,大約10幾鎊。
參觀日期:2017/08/11,票價成人16鎊。
=================

 

以前的tDM長這個樣子:

Design Museum.jpg
(圖片來源:Aurelien Guichard from London, United Kingdom – Design Museum Uploaded by BaldBoris)

目前的Design Museum是新的館舍,是2016年底才搬的新家。
由建築師John Pawson設計,荷蘭與英國共同合作建造而成。
(圖片來源:London’s new Design Museum by John Pawson and OMA unveiled

這次拜訪的特展是California Designing Freedom。
展期自2017.05.24至10.15,主題在於講述California如何改變了你的生活。

thumb_IMG_0306_1024

加州的設計其實默默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所使用的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甚至我們常用的社群媒體,都是來自於矽谷。這些發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改變了我們生活、思考以及與人群互動的方式。

這是第一個討論加州對於當今全球影響的展覽,時間自1960年代那時的加州開始,從多元的反傳統文化(counterculture)到矽谷(Silicon Valley)的科技文化,討論這兩者如何相互影響,並且讓加州的設計普及全球,他像是一個加州時間點的切片,讓我們一窺當時的加州,瞭解這些創作能量從何而來。

展覽認為,"Designed in California"並不只是一種型態,而是一種態度。
在1960年的加州,瀰漫著一股濃厚的反傳統氛圍,他們致力於追求自由,並且體現在遍地開花的演講或各種社群(女性、黑人等等)。而這樣的文化也深透進了當時的矽谷科技文化,甚至影響到他們當時所設計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又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最後塑造了21世紀的我們。

整個展覽分成四大展區:
Say What You Want
See What You Want
Go Where You Want
Make What You Want。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主題,都圍繞著Freedom這個主題,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的。
並且這些設計原則上是圍繞著,要如何讓你做到你想做的事情而生的。
可以說是他們設計的主軸。

Say What You Want

-Tool of Self-Expression and Rebellion

「說你想要說的」這區展示了各種自我表達的工具以及這些工具背後的反叛思想。當時加州的設計師可以說是自由表達的先鋒者,他們創造了許多可以表達的符碼,
用來傳達當時的各種思想,以及對於多元社群人權的爭取過程,比如黑人、女性以及同性戀社群。到了1980年代,各項政治活動的興起,更擴大了這些自由表達風氣的發展,政治上的訴求也融入了這些表達之中。

比如以下這個就是為女性社群發聲的設計:

  

左邊的是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 的 “Everywoman newspaper"(1970),
她認為,一個設計應該讓每一個人都有一樣的時間可以表達他們自己,所以設計出了這一份報紙。這份報紙拋棄傳統的報紙形式,讓每一個人都有兩個單獨的頁面可以說話,達到表達的公平。

右邊則是2017年的The Washinton Post廣告(2017/01/20),
Shepard Fairey 藝術家與Amplifier Foundation(一個藝術家的聯盟)所設計,當時他們創造了一系列"We the People” 的圖像,這幅畫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希望這個可以代表‘everybody’。

再來這個是為黑人社群設計的報紙:

img_0315-1  img_0316-1

左邊為The Black Panther的報紙(是vol.5, no23),他是一個1967-1980期間出刊的報紙,在加州奧克蘭市(Oakland)發行,一刊四頁,成為了該期間最為廣泛閱讀的黑人報紙。

右邊是Emory Douglas所創作的海報,在展覽現場是可以自由拿取的。他負責並把關The Black Panther的藝術方向,並且創作了屬於The Black Panther特殊的語言。他認為只有透過圖像化報紙,才可以改變貧窮社區,讓即使是文盲的人也可以接收訊息,因此他的畫作就像是一個視覺化的大聲公,透過他的畫作與報紙,讓資訊可以遍佈每一個角落。

最後這一區是Wired Magazine,1993-1998年的版本。

這個雜誌一樣也是在加州發行,當時創辦的原因是,「啊數位革命的風潮就像孟加拉颱風一樣席捲我們啊」,這個時期的雜誌也呈現出一種迷亂風的焦慮感,每個雜誌的Wired都強硬的壓過了封面,表現出一種具有侵犯性的,科技烏托邦態度的風格。

總之,看著這些媒體一路發展到了現在,我們的自由表達已經透過社群媒體而無遠弗屆,不再需要依靠這些傳統的媒體,我們人人都有Twitter、Facebook可以表達我們自己的聲音。但在自由享受這些事物的同時,我們也許應該謹記,是因為之前有許多人的努力與常識,才讓Say what I want 這件事情變得如此自然。

See What You Want

-Tools of Perception and Fantasy
thumb_IMG_0323_1024
加州一直是一個創造各種歡樂的奇幻工廠,從迪士尼到好萊塢,創造出了大規模的奇幻產業。一直以來人們都在試圖拉近虛擬與現實的差距,而這一區展現的就是人們一直以來的嘗試。

1960的人們致力於創造出各種觀看世界的工具,而此時迷幻藥的發明也在這樣的趨勢之中,透過迷幻藥擴展人們的淺意識,這樣的文化也滲入了當時的反傳統文化中。
這一系列的作品就是試圖透過畫作表現出吸食了迷幻藥之後的心理狀況。

thumb_IMG_0326_1024

這裡展出了大家非常熟悉的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
1970-1980年代,人們更進一步試圖找到可以取代現實的東西,比如電子遊戲等等,並透過不斷的修正,讓整個遊戲看起來更像真實人生。

這裡的魔獸世界雖然是2004年發行,不過也有清楚呈現出這個概念,
帶領人們進入虛擬世界的大門,並扮演一個角色,就像一個真實的人生。

thumb_IMG_0328_1024   thumb_IMG_0330_1024

到了現在的社會,各種科技的發明,讓虛實之間更難以被分辨,穿戴式科技開始大量出現,比如我們很熟悉的VR或google glass。

到這邊可以看到,自1960年開始發展至今,
真實世紀跟虛擬世界之間的界線已經開始模糊了,也許有一天迪士尼會真的出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之中。

See What You Want

-Tools of Movement and Escape

加州希望可以創造出人們移動的自由,透過各種實際以及虛擬的移動方式,這裡的移動除了地理空間上的移動之外,也有科技意義上的go where you want。

這裡談更多的其實是各種可移動式的電子設備,比如可以手提的電腦、iphone、ipod等等,人們不再受到電子設備的限制,可以帶著移動式的手機或電腦到處走,自此,人們才開始有了真正的自由,可以go where you want。

   thumb_IMG_0337_1024

左邊的是歷代iphone,自2007年發明以來,短短10年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具有電腦的功能,又可以隨身攜帶,,並且有了app這個虛擬線上商店的概念。

右邊中間那個是ipod,就不多作介紹。比較有意思的是最左邊的Amazon Kindle,是電子書閱讀器。這裡展出的是2007款,也是亞馬遜最先宣布的版本,售價399美元,剛開賣後5.5小時就全部賣光了。人們可以在這裡面放進200本書,而且可以隨身閱讀,自此沈重的書本不見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到現今還繼續改版,更新我們的生活。

再來這台是Osborne 1 computer(1981),是第一台可以手提的電腦,裡面有鍵盤、顯示器等等,提供給當時的商務人士使用。

自此,距離再也不成為界線,人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使用你的電子產品,也可以透過網路到達任何地方。只要你有google map、衛星GPS導航,你就可以去任何地方。

這裡左邊的是Captain America chopper的複製品,這台車最著名的就是曾經於1969年出現在電影Easy Rider中。在1960年代,自由指的就是兩個輪子的車馳騁於公路上,但到了現在的社會,光是一台車已經不足以代表自由,能夠坐進人工智慧的車子才是真正的自由。右邊的就是這樣概念下的Waymo,是一台2014年由google發布的自駕車。

Make What You Want

-Tools of Production and Self-Reliance

thumb_IMG_0343_1024

這一步,人們開始走向創作的自由,開始製作屬於他們的東西,表達他們的觀點,因此此時期開始出現了各種創作的工具,包括Graphic Computers的出現、圖像設計以及字型設計等等。

thumb_IMG_0345_1024

這是Xerox的電腦Xerox Star 8010,許多Graphic Computers的概念都在Xerox的公司設計,比如滑鼠、電腦印表機等等,而且不只限於個人電腦,還可以連上網路工作站,是世界第一個網路工作站的電腦。

隨後,蘋果在1984年推出了Macintosh,附有圖像化的使用者界面與滑鼠。以下這個就是當時由Susan Kare在1982年所繪畫的Macintosh的icon。

thumb_IMG_0350_1024  

透過方格化的紙畫出像素化的圖案,另外現場直接展出了筆記本,
為了讓觀眾容易閱讀,現場也提供ipad播放其他的頁面,可以看到很多都跟我們熟悉的98年windows介面有點像。

另外這時期也大量出現了各種的字型設計。

thumb_IMG_0354_1024

這個是Adobe的字型設計(Adobe Typefaces)。

另外也開始有不同的平面設計出現。

thumb_IMG_0358_1024

這個是Emigre Magazine,是1984 到 2005由Emigre公司出刊的季刊,裡面發佈了很多不同的字體跟視覺設計,有他在圖形視覺設計上的地位。

Join Who You Want

-Tools of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ty

最後是社群的自由,在加州,工作跟生活的自由一直都被視為是重要的成功指標。這樣的靈魂也滲入到設計師、工程師與方案管理師之中,並且正是他們一起塑造了數位的場域。1960年代的時候,加州的反傳統文化實驗橫跨了各種社群,透過節慶、會議等方式表現出一個平等的社群應該如何運作並且透過數位科技來連結各個小的群體。

thumb_IMG_0373_1024   thumb_IMG_0379_1024

這裡展示出了許多社群的生活,比如左邊是第一個發明出來的芭比娃娃,右邊則是當時加州的機車族所穿的背心。

  

這裡左邊是1950年代到2000年之間滑板的發展,
右邊是1950年出品的的滑板車。

此外,此時期也有很多重要的公司崛起,而且都是有名的「車庫崛起系列」,也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公司。

thumb_IMG_0374_1024

這個是華特迪士尼的作品,1924年的Alice’s Day at Sea。
迪士尼最早開始是在1923年,在華特迪斯尼叔叔家的車庫起家,這個車庫位於洛杉磯,離迪士尼樂園只要45分鐘的路程。華特迪士尼跟他兄弟在這裡創造了一系列的Alice Comedies.

接下來這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Google。

thumb_IMG_0371_1024    thumb_IMG_0368_1024

這兩個都是來自於google的第一間辦公室,時間點為1998年。

1998年,google的創辦人Larry Page跟Sergey Brin在Susan Wojcicki的車庫裡面成立了google。當時Wojcicki還是一個剛畢業的商科學生,只是為了出租這個車庫來付貸款,後來他也加入了google,並且現在是youtube的CEO。(房客也可以是貴人)。

回到展覽主軸,1980年代,自由社群不斷的發展,開始有了虛擬社群的出現。
也有了後續的Facebook等等。

到了現在,虛擬社群已經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社群,比如Facebook、PTT等等。這又再次回到了之前See What You Want 展區的主題,虛擬社群與現實社群之間的分際、或歸屬該是如何?

最後是整個展區的出口,佈滿了Apple Iphone的Emoji(就是表情符號),這個一開始是1990年代為了日本手機設計的,現在已經變成全球語言,並且人們也開始越來越依賴用表情符號溝通,慢慢變成了世界性的語言。

未來世界會如何發展,還有很多可以期待的地方。

最後結論,整個展覽比較像是一個文件展的形式,透過展示出當時出現的東西,讓你觀想當時的過程,本身的設計當然不是重點,因為現在的我們已經有了比當時更進步的東西。重點是要了解在當時的時空背景,設計背後的理念,自由多元開放的靈魂,才是整個展覽的軸心。而這些自由開放的理念,透過當時的設計與科技一代一代,才傳承給了今日的我們。

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展覽說加州的設計,塑造了我們21世紀的生活,

就是這個理由。

P.s在逛California Designing Freedom的過程中,一直很想聽Hotel Carlifornia。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

向上 ↑